3平方米擠出一座月季庭院和樓梯花園
在寬2.2米、深2.4米的間隙中建花園,有可能嗎?
日本千葉縣的橋本景子給出了一份優質答案———她利用自家外墻與圍欄之間的間隙,DIY打造了她理想中的“月季庭院”。
我接觸園藝30多年了,以前住公司宿舍的時候,只能在陽臺上種些五顏六色的一年生植物,不能稱之為花園。
以前我還經常去園藝店買花,購買和種植的數量大概也有上百盆了,然而它們都沒辦法地栽,買來的小苗一排排,放的到處都是。這或許不能叫園藝,只是植物的集合吧。
獲得種植空間,DIY庭院
2000年搬到目前居住的房子后,我就覺得至少要種幾排盆栽植物,從此開啟了真正的庭院建造。從那時起,我的庭院理念就是DIY,自己動手制作,至今仍未改變,院子里的東西基本都是我DIY制作的。
我先在狹窄到連搭個梯子都很難的空間里修整了庭院。雖然我很希望能搭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涼棚,但苦于毫無DIY經驗和知識,只是豎起柱子,用螺絲釘固定。制作出來的涼棚,既不水平也不垂直,但即便如此,涼棚的出現也讓我們庭院的格調上升不少。
安裝完涼棚后,鋪磚工作就開始了。我們將磚塊嵌在草坪上,方便日后行走。
另外,我在鋪砌的磚塊中間種了幾棵玉龍(一種小型草本蕨類植物),在涼棚入口處安裝了扶手,還加入了許多精致的工藝品。
涼棚的出現讓我們的庭院變成了街邊最令人矚目的地方。完成這些工作后,我就開始著手月季的種植工作了。靜待植物成長,慢慢打磨庭院。
建園10年左右時,由于植物生長得非???,我也漸漸意識到這里到底是一個多么狹窄的空間了。
由于種植了大量月季,狹小的庭院變得更加擁擠、陰暗。“還能做些什么!”,我的
DIY之魂又被點燃了。粉刷過的木材雖然能使用10年之久,但不管怎么維護,10年之后依舊會腐壞??紤]到臺風刮塌涼棚的危險性,我決定全面重建涼棚。
重建涼棚
重建工作開始時,我發現有許多木材發生了變質。拆除工作還是十分輕松的,我一個人就能完成。接下來就是建造新的涼棚了。
這次我使用了不容易腐朽的木材和金屬等堅固的材料。
從第一次DIY至今,我的技術日漸進步,技巧和手法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以前很難做到的水平與垂直,現在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了,只是體力和力量下降了不少。
在朋友的幫助下,我完成了以上的工作。然而當我看到地面時,開始嫌棄那些骯臟的地磚。雖然用水沖就能洗干凈,但此時,我一門心思的只想重新改造地面。
改造地面
在好友的建議下,我選用了大小、材料、厚度都不同的磚塊,像馬賽克一樣鋪在地面上。
這時,使用倉庫里的磚塊來節約經費也成為了我的目標之一,雖然難度提升了不少,但是我們還是挑戰成功了。
磚的鋪法多種多樣,人們大多都會用水泥固定。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經常翻新庭院,那還是推薦用川砂(一種很細的石子砂)來固定。一旦你想重新來過,就可以輕松地回收磚頭再利用。只是如果不好好地做鋪墊工作,固定不穩就很容易散掉。
鋪磚的重點是:礫石→防草板→礫石→磚→川砂,最后把川砂倒入磚塊的間隙中固定。如果使用真沙土(一種分解花崗巖土壤)等可以用水凝固的素材固定,雜草就更不容易從間隙中長出來。
這時,我覺得不做其他加工也很棒了,但因為風雨腐蝕,通道中的木板被破壞得很嚴重。所以在春天的時候,我把它們都換成了磚塊,從拆除木板到搬運鋪裝都是由我一人完成。
一直在炎熱中作業是非常辛苦的,但完成時的那種充實感卻又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。因此,我還會把DIY堅持下去。
樓梯花園
這條階梯曾經只是我家的一條通道,如果房子的后面不是花園,那它也不會被頻繁地使用。
自2000年以來,我利用家中的三條通道,相繼開辟了多個種植空間,其中就包括這個樓梯花園。
搬進這棟獨立的房子后,我就沉浸在園藝的樂趣中。
一個接著一個地購買喜歡的植物,有的放在門口,有的放在樓梯兩側……隨著花盆數量不斷增加,花園也漸漸變得難以管理了。
一位園藝專業的朋友看到后,嚴厲地和我說:“這樣會很難管理,請把它們種到地上!”
然而這塊場地非常小,又緊挨著鄰居的房子,即使把它們都種到地里也不會很好看。所以我想先設計一個簡單的圍欄,之后再做其他打算。
那時,DIY已經成為了我的一大業余愛好。我想先在這樓梯上做一個柵欄。一開始我也認為這是異想天開,但朋友京子很支持我,認為這個想法是可行的,并主動來當我的助手,成為了我堅實的后盾。
這些工作很有趣,隨著工作進行,柵欄完全成形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著手鋪設地磚了。
但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:光照不足的狹道可以說是西北月季生長的最差環境了。如果連太陽都很難照到,那還能種植月季嗎?我想可以,因為我們安裝了拱門。
我買了很多磚頭,在角落堆出了一個小花壇,還設置了一面小柵欄用來遮擋馬路上行人的視線。只是在柵欄上規則地放置幾根橫欄,就能營造出一種浪漫的氣氛,讓它變得更像一個花園。
2007年的時候,我從樓梯上往下看總覺得綠色還不夠,還需要更多花卉和綠植參與進來才不會顯得那么寂寞。為了讓樓梯花園變得更有魅力,2009年我又進行了一次改造。
我不喜歡水泥墻的質感,所以漆成了戶外風色調。為了讓月季能繼續攀爬又添置了一個花架。
做完這些后我意識到:為了滿足更多植物的生長需要,土壤改良一事迫在眉睫。所以我決定把樓梯上的礫石都取走,在階梯兩側重新填充泥土,并設計了小型花壇。在從事文物挖掘朋友的幫助下,我們終于艱難地把40厘米深的硬粘土挖走,并填上了適合植物生長的蓬松新土。
這是建筑間的狹窄通道,日照十分不足。我知道在這種條件下很難種植月季,但經過多次嘗試,終于讓月季適應了環境,攀爬到拱門頂上開花。
這是一場漫長的苦戰,如果直接購買或種植高苗,等冬天把它們移栽過來,或是選擇在背光區也能盛開的月季可能就不會那么辛苦,但還好,付出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。
當然,我們還嘗試過種植其他喜光的植物,但得到的結果不盡人意———它們幾乎都不會生長。于是,我們轉換了觀念,開始種植那些喜陰又好看的山野草。
這塊種植區最大的優點就是通風非常棒,從來不會悶熱,所以這里的山野草生長得特別茂盛。我們可以在這里享受到葉子與葉子重疊、交錯的樂趣。
改造前的庭院花園
改造后的庭院花園
樓梯花園